岁月沉淀感情一如当年
当天,翠屏区武庙的会场内座无虚席。自1964年第一批知青下乡,不管是“老三届”,还是“新三届”,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当年风华正茂的人们满面沧桑,此刻聚首,抚今忆昔,无不感慨万千。
宜宾市知青联谊会的副会长罗耀奎说,联谊会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组织,事前他在网络上进行了通知,希望一些作为知青后代的青少年朋友转告他们曾经是知青的父母,请他们来到会场,一起重温属于他们的历史。8日到会的知青近400人,大多是曾经在宜宾附近下乡插队的知青,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
会场上,知青们进行了歌舞演出,然后聚拢在一起,相互拥抱、聊天,他们之间有一种很独特的感情,无论是否曾经相识,只要得知对方是知青,就一见如故非常亲热。
会场上还展示了许多知青们在下乡用过的物件,笆篓、斗笠、犁田的工具……知青们说,看到这些东西,大家脑子里都是满满的回忆。
难忘艰苦纯真的知青年代
“老三届”的知青曾正权一直在对记者强调一句话:“天下知青是一家。”
他是一位老知青,今年64岁了。从17岁开始,他就从宜宾市下乡插队到到宜宾县双龙镇,奉献了8年青春。关于青春的记忆一直萦绕在他脑海,记者稍加引导便滔滔不绝。
“到了乡下,第一年国家给我们供应粮。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就和当地农民一样挣工分分粮食,全工(指最大劳动强度)是10分,挖地一般是7分,做后勤的5分。”曾正权说,当时的生活非常枯燥。
当年最流行的是唱红歌,还要穿上军装、背上军用水壶唱,“如果唱有关爱情的歌,会被批评。但当时知青的思想都非常单纯,也很团结。”曾正权说,有一次,他从宜宾走到横江镇附近,天已经完全黑了。由于没带手电筒,他决定借宿,于是往有火光的地方走去。当地两个女知青接待了他,找了块门板铺上被子,把厨房留给他住了一晚上。
“就算是陌生人,只要知道了大家都是知青,就会尽力帮助。”曾正权说。
知青苦中有乐历练人生
61岁的陈尽忠说起当年的生活只有一个字,“苦”。
“我当时在宜宾县高场区高场公社人民大队大坪生产队,1968年12月28日我城里的户口下了,1969年1月8日我到生产队报了到。”陈尽忠的记忆力惊人,原是因为“一辈子难忘。”
陈尽忠最深刻的记忆是在岷江边上给生产队做拉船的纤夫,船上是施肥用的牛粪。
一船80吨牛粪,18个人拉,每个月都有两三次,“从安阜拉到高场,12个滩,偏窗子、手巴岩、铜锣湾、门坎滩……一路艰辛。”陈尽忠说,“手巴岩是因为那个地方要用手巴(贴着的意思)着才能通过,门坎滩是指水流很急,一浪一浪像是门坎一样。”
“一到下雨天,干燥的牛粪被浸湿,臭不臭都无所谓了,肥大的蛆爬得满船都是,简直就是灾难,在船上睡觉的时候,一翻身就会压到不少。”陈尽忠说,“背纤两天,苦上月边。”
但在陈尽忠的记忆中,知青的生活也有快乐。“那个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抓黄鳝、泥鳅吃,当地农民不吃这些东西,还质疑我们为什么连这些‘烂鱼’都吃。但他们不知道,能吃到这些有营养的东西,我们有多开心。”
“在知青生活中,我遭受了许多无法言说的苦难,但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做农活,学会了团结互助,学会了在苦难中坚强,这是我一生难忘的财富。”最后,陈尽忠用极其复杂的表情再次说出那句,“一辈子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