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村民为什么有这样的头衔?事情还要从8年前说起。
张家店村北有一条柏油马路,它曾是县城通往溢泉湖景区和峰峰的必经之路,可由于车辆辗轧、年久失修,早已变得坑坑洼洼,上下班经过的人经常在路上发生磕磕碰碰。赵文利从小进城就走这条道路,对这条路有深厚的感情。看到破损严重的路面,他就想为这个“伙伴”做些什么,于是,他自己焊接了一辆小推车,带上一张铁锹,开始了对道路的修修补补。那一年,赵文利35岁。
第一次修补路面的情景,赵文利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他从光华学校推来供暖用弃的炉渣,一路上见坑就补,见洼就填。从张家店到南来村十里路,一个小推车,来来回回十多趟,一路滑倒就起,掸掸身上的雪,拍拍身上的泥,重新上路。从此,不管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在南来村和张家店之间的十里乡间道路上,人们经常能看到赵文利的身影。赵文利的举动让大家走得顺畅了,大家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他为“交通部长”了。
除了数年如一日的修路,赵文利还坚持做着另一件好事——每天打扫街道,从自家门前扫到大街最南端,长度三百多米。有人以为他在作秀,有人以为他有所图,但赵文利一扫就是数载,不要任何报酬,村两委商议给他一些补贴,都被他断然拒绝。起初有些村民故意往街头巷尾倒垃圾,为难他,试探他,现在大家主动“门前三包”,整条街成为全村面貌最好的“幸福路”,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街道主任”。
记者试图探寻他做这些事的动机。在村头的南水北调高架桥上,记者看到正在打扫大桥的赵文利。由于桥面宽阔平整,每晚这里成为村民纳凉的好去处。经过前一晚广场舞、体操、卡拉OK等活动后,第二天这里总有很多果皮纸屑、饮料瓶罐、烧烤竹签等垃圾。赵文利每天要来来回回三四趟才能打扫干净。他边扫边对记者说:“只要人人都讲究卫生,我们的环境就会好起来;人人都爱护公路,公路就会成为平安路、幸福路”。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简练的回答。记者不愿意用地球的周长来衡量赵文利修过和扫过的道路,来诠释一个平凡人的伟大,因为他说,善举无论大小,都是可贵的,都会闪光的。
在记者和赵文利一同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些用砖砌方式修补的道路。赵文利告诉记者这不是他修补的,他修路用的是煤渣。这让我们更加欣喜,因为,又有一位“赵文利”加入到公益修路的接力中……
9月2日,邯郸邱县在宣传文化中心举办抗战胜利七十年·书画名家聚邱县书画展。活动现场,北京博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