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您来到邯郸之窗! 
资讯 文化 科技 体育 娱乐 旅游 原创 财经 美食 分类 人才招聘 汽车 财经 建材家居 房产 返回首页
首页 > 文化 > 邯郸历史 > 赵文化 >
首页 >文化 > 邯郸历史 > 赵文化 >

胡服骑射:走有赵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来源:邯郸日报 编辑: 2025-04-03 14:23:08
分享:

胡服骑射:走有赵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李延军

大凡战争中大家都知道抓住战机的重要性,而充分利用和平安定时期,抓住机遇求发展的人,一般只剩下那些具有大智慧的少数人了,赵武灵王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何况这样的和平时光,正是他多年处心积虑、上下求索而来的非常历史机遇!

风雨中一路走来的赵雍,不能错过这一天赐良机,赵国更不能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历史是从来不给人们以重来机会的。赵国处于非常历史时期的三岔路口时,应该庆幸拥有了武灵王这一非常之人,挺立潮头。

长期的对外军事斗争,尤其在对抗三胡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实践中,睿智的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赵国长期以来依赖传统步兵加战车的组合作战方式,在中原平坦地区诸侯之间的战争中,还看不出太多的劣势,但在与三胡骑兵对抗的山地作战中,由笨重战车组成的赵国军队,在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胡人骑兵面前,简直是巨灵神遇到了孙大圣,经常是顾此失彼,被动挨打,损失惨重,气得哇哇暴叫,连对手的面都难以摸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这种被动挨打的窘迫局面,消除“心腹之患”——中山,进而打击三胡,北拓疆土,抗击秦、齐,挺立中原,就必须抛弃自己原有的笨拙战车,脱下累赘无比的宽衣大袍,学习和引进三胡的骑兵作战方式,以骑兵对骑兵,才是有效增强赵国军事实力的最佳途径。

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十九年),中国历史永远地记住了先秦时代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历年份,赵武灵王运筹已久的胡服骑射改革方略,在赵国周边边境安宁的大幕下,开始闪亮登场!

一、古赵版春天的故事

那一年,正月里的赵国大地依然春寒料峭,但邯郸城外的信宫(今邯郸永年区西)内已是热火朝天。平日空旷的大殿内已座无虚席,赵国的各路文臣武将们,正济济一堂,群情激昂,高谈阔论,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赵国的首届“改革开放”大会,在此隆重召开,大会主题就是对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方案,进行讨论表决,会议整整进行了五天之久。

我们已无从考证先秦时代的诸侯国这种大会的会期通常是几天,但从史书上记载的五天不短的会期推断,会上的各路王公大臣们,一定对赵国的未来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反复酝酿和充分讨论。主持大会的赵雍,也一定在会上充分阐述了“胡服骑射”改革方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正确性,认真听取了各方代表的不同意见,并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动员、解释和说服工作。可以想象,这次大会一定是一个开放的大会,但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因为直到大会闭幕,也未达成任何一致决议,或者通过一个什么的文件。对赵雍改革方案投赞成票的,只有肥义和楼缓两人。投反对票的,竟是满朝文武。史书上说:“群臣皆不欲”,并在信宫内外引发了大面积的骚动和争议。

令赵武灵王最为郁闷的是,反对他胡服骑射改革方案的,竟然都是赵国政坛上一个个位高权重的王公重臣们!他德高望重的叔叔——老公子赵成,竟然第一个站出来投反对票,甚至称病罢工,闭门不出,以示对其激进改革方案的强烈抗议。赵氏家族的各大宗室头面人物,如赵文、赵造、赵俊、赵燕等,紧随其后,纷纷向赵雍亮出黄牌。就连武灵王的老师周绍、得力爱将牛赞,也是一肚子的牢骚怨言。

今天的我们,对当下各种大会的会议流程,都已烂熟于心;对各类会议达成的最后结果,甚至都能未卜先知,而对两千多年前赵国这次最高级别的中央大会,出现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和意想不到的结局,一定会使今天的你我甚感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一国之主武灵王的改革方案,与会大臣竟是如此莫衷一是,置若罔闻,甚至质疑和非议声一片哗然,不亚于一枚重磅炸弹在人群中轰然炸响!而且,该炸弹引发的冲击波不胫而走,甚至在整个赵国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从邯郸到代郡,从上党到晋阳,迅速传遍了赵王城(今邯郸市西南)的宫廷王府、大北城(今邯郸市主城区)的街头巷尾,直至传到赵国天南海北每一个寻常巷陌的角角落落……

公元前307年的赵国,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赵国继公元前326年后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年份。赵王城中朝野骚动,人声鼎沸,群臣舌战争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北城内的街头巷尾人心浮动,满城风雨,舆论汹汹。赵国的一个个老少爷们儿交头接耳,奔走相告,传递着那个令人不安的、关于胡服骑射的消息!

一时间,赵国上上下下所有质疑反对的目光,齐唰唰集中投向了情绪亢奋、豪情万丈的武灵王身上!

此时,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赵雍,成竹在胸,一言未发,他已不是十九年前的那个孩子国王了!十九年来,多少次的大兵压境,外敌入侵,他都临危不惧,沉着应付,挺过了一次次兵燹危局。如今面对举国上下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之声,也许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语言已显得苍白多余,他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国人证明他的英名判断与正确抉择。

几天后,他率领一支事先试点好的、由胡服骑射武装起来的小股精锐骑兵,一路打马扬尘,像一支离弦之箭,直扑中山国而去。他要在中山和三胡身上小试牛刀,向赵国上下展示他亲手训练出来的这支胡服骑射精锐之师的非凡杀伤力。

他的轻骑兵先在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地区,与中山主力部队正面遭遇,一举大获全胜。随后,他的骑兵横穿中山国全境,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到达了赵国北部军事重镇——代郡。之后,又从代郡直扑楼烦国边境——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越楼烦和林胡的控制地区,向西横渡黄河。饮马黄河后,纵马踏上黄河西侧、林胡兵马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区……

一路上,武灵王的这支小股骑兵风驰电掣,所向披靡,与沿途的三胡骑兵,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无一败绩,充分显示了这支新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武灵王骑兵的这次南北跨国大穿越,于中山和三胡之间一阵横冲直撞后,旋即又回到了邯郸城。在古赵大地上旋风似的,画了一个潇洒而优美的圆圈儿。他用有限的小股骑兵,向国内那些对胡服骑射抱有怀疑态度的反对派、观望派们,进行了一次无言的辩驳。同时,也为他的胡服骑射改革方案,做了一次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大广告,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军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支持力度。受尽兵灾之苦的赵国普通士兵和黎民百姓们,喜出望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和平安宁的日子就在前面了。

然而,黎民百姓们哪里知道,赵武灵王改革方略的推进,远非一股轻骑兵画个潇洒的圆圈就能万事大吉,画上圆满句号的。他春天的故事里没有丝毫的惬意和浪漫旋律,有的尽是说不尽的政治诡辩及各派势力此长彼消的明争暗斗。他接下来的工作更多,更复杂,更艰巨!

二、两大文化,两股势力的博弈

历史上的任何改革,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无不涉及各方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的重新再分配。身为一国领袖的武灵王,推崇胡服骑射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力求赵氏江山社稷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武灵王及整个赵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此,他必须极尽全力壮大国家军事实力,与周边虎视眈眈的各个虎狼之国,进行军事竞争。同时,他还有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是,解决赵国长期以来以邯郸和代郡为中心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相互排斥导致的国家南北分裂局面,彻底整合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根本目的。

赵国文化是典型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混血儿。农耕文明以处于中原腹地的国都邯郸为中心,基本属于华夏族王公大臣们把持的势力范围,并不断渗透控制了靠近中原的上党郡;游牧文明以代郡为中心,通常属于有戎狄血统背景大臣们的势力范围,代郡势力也不断渗透到游牧文明特征显著的晋阳郡。从而导致赵国南北两地文化风格迥异、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

文化特征的两极分化,同时也造就了赵国政治势力两极分化的严重弊端,使其与中原其他各国的内政特点有着天壤之别。其他中原国家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宗室贵族与地主、自耕农出身的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而赵国的内政矛盾,则主要表现为华夏族大臣与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两股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往往由华夏族的大臣自视清高,蔑视、排挤戎狄族大臣而引发。

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曾发生多起争立国君的政变事件,其频繁程度为当时各国之最。在争立国君的两派中,往往一派以代郡为根据地,由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操纵;一派以邯郸为根据地,由华夏族大臣支持拥趸。在赵国过去的近百年里,邯郸与代郡由此演变为赵国两大文化、两股政治势力各自盘踞的巢臼和基地。

邯郸与代郡的地理位置,又各自分居赵国的南北两端。一个是赵国国都、挺进中原的前沿基地;另一个则是抵御戎狄各族侵扰的重要军事重镇。二者之间由于中山国横插其间,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从邯郸到代郡,先要绕到太行山西侧的上党和晋阳郡,才能进入赵国北面的代郡。二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远不如与它们分别临近的中原地区和戎狄之间的交流紧密,致使邯郸对代郡的控制,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而代郡又出于同戎狄各国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又有便宜独自决断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战略方针的两个政治中心。这样一来,更加加剧了赵国这两个重镇在民族和文化上的隔膜与排斥。

赵国的很多王室贵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就具备了向赵国中央政府叫板挑战的实力。所以,赵国历届国君大都喜欢重用没有复杂背景、出身于戎狄的游牧民族大臣。这些大臣能力出众且易于控制,远远胜过那些能力平平,却野心勃勃的宗室大老王臣们。

赵武灵王即位后,就重用了出身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白狄族肥人后裔——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大臣,已成为赵武灵王麾下最重要的一批得力施政助手。这次胡服骑射改革方案一亮相,就立即得到以楼缓和肥义为代表的戎狄派势力的积极拥护,同时遭到以赵成为代表的邯郸中原派贵族的极力抵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渊源和各自的实际政治利益诉求。

赵国此前虽然也一直采取两族大臣异地交流任职制,把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派到农耕文明中心邯郸任职;把华夏族大臣则派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官,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分化两大政治势力阵营的目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办法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太明显。

赵国的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持续不断的冲撞争斗,使得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逐步扩大。赵国要富国强兵,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分化并凝聚两股政治势力,促进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明确定位邯郸与代郡各自的战略地位与角色,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有机和谐整体。这也是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时,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而棘手的政治工作。

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多个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及其后裔,胡人游牧文化在赵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众基础,甚至是根深蒂固,很多地方超过了农耕文明。这也是赵武灵王敢于大胆尝试,提出胡服骑射改革方略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完全符合赵国的基本国情和民心所向。

接下来的各种关于胡服骑射的争论,其实就是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及其背后两股政治势力利益的角逐。

相关新闻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人民路新时代商务大厦10楼 客服热线:0310-3181999
邯郸之窗  www.hdzc.net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在线交流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61号 冀ICP备120155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