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您来到邯郸之窗! 
资讯 视频 文化 科技 体育 娱乐 旅游 原创 财经 美食 分类 人才招聘 汽车 建材家居 房产 返回首页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案例探访:多节水 巧用水 广调水

来源:河北新闻网编辑:郭鑫2016-09-21 18:21:15
分享:

  两年多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全省深层和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扭转。

  近30年来累计超采约150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国土面积的92%,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昭示着“地下水超采”成为我省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2014年,国家确定在河北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两年多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全省深层和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扭转。

  近日,笔者走访基层,探访一个个发生在我省地下水综合治理试点的故事。

  “超额加价”多节水 ——2014年、2015年两个年度,成安县压采地下水4259万立方米

  “以前浇地都是大水漫灌,现在可不行了,超额了每吨水要收1毛钱呢。”对于浇地的变化,成安县长巷营村村民郭春新深有体会。

  成安县有耕地面积52.6万亩,素有“冀南棉海、粮仓”之称,是典型的农业县,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尽管如此,占到了全部用水量70%以上的农业用水,此前一直是大水漫灌的使用状态。

  如今,这种状态变了。郭春新拿着水电一卡通到田间安装的控制柜感应区刷一下,机井水泵启动,地下水通过管网开始浇地,控制柜上显示着水费数额……今年的成安县长巷营村,浇地改为了刷卡浇地、计量收费。

  对于习惯了交电费不交水费的农民,如何征收这笔费用呢?水利部门是这样操作的:根据全县年度农业用水总量指标,核定农业灌溉水权总量和亩均水权量,再按照耕地亩数确定每个农户水权额度,并发放水权证。根据核定,成安县农民亩均水权额度为149.4立方米,水权额度内用水不收水费,超过了额度用水每立方米要收0.1元。

  用水有了价格,计量便需要精确有效。为此,成安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业用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县数千眼机井都纳入平台。每一眼机井都安装GIS系统,当机井打开时,GIS系统将用水量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县水利局监控中心。平台具有充值、扣费、打印票据等功能,通过先交费后使用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精准计量管理。

  “不过,收费不是目的,能遏制水的浪费行为才是最终目标。”成安县水利局副局长崔新玲介绍,“我们希望用价格杠杆促进农业节水。”

  计量收费大大提高了农民节水积极性。郭春新介绍,有了价格杠杆,农民们用起水来开始精打细算了,不再是原来的大水漫灌。

  目前,成安县4个乡镇、51个村农田灌溉实现了计量收费管理。2014年、2015年两个年度,成安县压采地下水4259万立方米。

  利用PPP巧用水 ——“建管服一体化”,威县为农户节约灌溉费用30%以上

  日前,在威县赵村乡,内蒙古沐禾金土地节水工程公司经理陈亚军打开手机,用APP控制大规模喷灌系统打开,给笔者演示了该公司的智慧灌溉系统。

  “1万多亩地,浇地只要两个人,而一家一户模式至少需要200人。”陈亚军说,用该系统还能节水三分之一以上。

  威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南部,地下水超采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02.7立方米,同时,传统农业灌溉过程中的用水浪费和水资源严重不足矛盾尤为突出。

  对于节水,威县不是没有努力过。威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贵思说,近年来该县一些节水灌溉系统不断投入使用,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是,由于缺乏专人和专业机构进行后续管护,很多设备损毁严重,使用年限大大缩短,发挥的作用不断萎缩,效益低下。

  为扭转这种局面,威县县政府决定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建管服一体化”智慧灌溉项目,由专业公司对该县17.61万亩耕地实施节水灌溉。这也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PPP项目。

  “如果用传统的模式,每亩地年需水一百七八十立方米,而用大规模的专业喷灌系统,每亩节水能超过70立方米。”陈亚军表示。

  经测算,“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项目的实施可节省财政资金17%以上,为农户节约灌溉费用30%以上,真正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社会资本、农户的三方共赢。

  通过引卫、引黄、引岳广调水 ——魏县每年外调水近1亿立方米水为农田“解渴”

  以前浇地,魏县东代固镇房小庄村村民房清泉提前半个月就得排号,浇一水要花五六十元,老觉得种地不合算。

  多年来,魏县百姓一直饱尝着旱涝灾害之苦。这里多年来平均年降雨量550.7毫米,其中2/3集中在夏季。十年九旱,旱涝交替是魏县历史上的自然特点。全县92万亩耕地靠天浇田,粮食产量十年九不保。

  “不过,现在可方便多了,也便宜多了。虽然这几年旱情比较重,但是心里一点都不慌。”站在田边,房清泉显得轻松愉快,“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把水泵放进灌溉渠抽水浇地浇果园。”

  原来,魏县人意识到,即使节水,农业生产也必须开采地下水。只有引进外来水,才是解决地下水超采的治本之策。

  为此,魏县积极开辟水源,先后引蓄岳城水库水源、实施引黄工程、提高引提卫河水能力,每年引调水近1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外来水不仅要引得来,还要蓄得住、用得好。”这是魏县水利局局长高章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以来,魏县先后维修新建渠道、闸、桥、涵125条(座),对全县两个大型灌区和278公里灌排渠道进行恢复整修,扩大地上水灌溉面积21.3万亩。同时,适时调度引黄沿线20多个扬水站点及1000多台机泵,抢引蓄引黄河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引黄、引卫、引岳三大水源,形成了“河渠连通、引蓄得当、灌溉成区、排涝成系”的水系网络,让魏县地上水灌溉效益明显,全县地上水灌溉面积覆盖到46万亩。

  高章文介绍,近年来魏县引进外来水,农民最受益,原来浇地一亩需要50-80元,现在只需要20-30元。农民群众多年祈盼的“丰产不望天”的愿望得以实现。

  多节水 巧用水 广调水——我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案例探访

  《河北日报》(2016年9月21日) 06版

  □本报记者 刘清波

  本报通讯员 何菲 马磊

  近30年来累计超采约150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国土面积的92%,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昭示着“地下水超采”成为我省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2014年,国家确定在河北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两年多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全省深层和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扭转。

  近日,笔者走访基层,探访一个个发生在我省地下水综合治理试点的故事。

  “超额加价”多节水 ——2014年、2015年两个年度,成安县压采地下水4259万立方米

  “以前浇地都是大水漫灌,现在可不行了,超额了每吨水要收1毛钱呢。”对于浇地的变化,成安县长巷营村村民郭春新深有体会。

  成安县有耕地面积52.6万亩,素有“冀南棉海、粮仓”之称,是典型的农业县,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尽管如此,占到了全部用水量70%以上的农业用水,此前一直是大水漫灌的使用状态。

  如今,这种状态变了。郭春新拿着水电一卡通到田间安装的控制柜感应区刷一下,机井水泵启动,地下水通过管网开始浇地,控制柜上显示着水费数额……今年的成安县长巷营村,浇地改为了刷卡浇地、计量收费。

  对于习惯了交电费不交水费的农民,如何征收这笔费用呢?水利部门是这样操作的:根据全县年度农业用水总量指标,核定农业灌溉水权总量和亩均水权量,再按照耕地亩数确定每个农户水权额度,并发放水权证。根据核定,成安县农民亩均水权额度为149.4立方米,水权额度内用水不收水费,超过了额度用水每立方米要收0.1元。

  用水有了价格,计量便需要精确有效。为此,成安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业用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县数千眼机井都纳入平台。每一眼机井都安装GIS系统,当机井打开时,GIS系统将用水量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县水利局监控中心。平台具有充值、扣费、打印票据等功能,通过先交费后使用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精准计量管理。

  “不过,收费不是目的,能遏制水的浪费行为才是最终目标。”成安县水利局副局长崔新玲介绍,“我们希望用价格杠杆促进农业节水。”

  计量收费大大提高了农民节水积极性。郭春新介绍,有了价格杠杆,农民们用起水来开始精打细算了,不再是原来的大水漫灌。

  目前,成安县4个乡镇、51个村农田灌溉实现了计量收费管理。2014年、2015年两个年度,成安县压采地下水4259万立方米。

  利用PPP巧用水 ——“建管服一体化”,威县为农户节约灌溉费用30%以上

  日前,在威县赵村乡,内蒙古沐禾金土地节水工程公司经理陈亚军打开手机,用APP控制大规模喷灌系统打开,给笔者演示了该公司的智慧灌溉系统。

  “1万多亩地,浇地只要两个人,而一家一户模式至少需要200人。”陈亚军说,用该系统还能节水三分之一以上。

  威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南部,地下水超采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02.7立方米,同时,传统农业灌溉过程中的用水浪费和水资源严重不足矛盾尤为突出。

  对于节水,威县不是没有努力过。威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贵思说,近年来该县一些节水灌溉系统不断投入使用,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是,由于缺乏专人和专业机构进行后续管护,很多设备损毁严重,使用年限大大缩短,发挥的作用不断萎缩,效益低下。

  为扭转这种局面,威县县政府决定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建管服一体化”智慧灌溉项目,由专业公司对该县17.61万亩耕地实施节水灌溉。这也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PPP项目。

  “如果用传统的模式,每亩地年需水一百七八十立方米,而用大规模的专业喷灌系统,每亩节水能超过70立方米。”陈亚军表示。

  经测算,“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项目的实施可节省财政资金17%以上,为农户节约灌溉费用30%以上,真正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社会资本、农户的三方共赢。

  通过引卫、引黄、引岳广调水 ——魏县每年外调水近1亿立方米水为农田“解渴”

  以前浇地,魏县东代固镇房小庄村村民房清泉提前半个月就得排号,浇一水要花五六十元,老觉得种地不合算。

  多年来,魏县百姓一直饱尝着旱涝灾害之苦。这里多年来平均年降雨量550.7毫米,其中2/3集中在夏季。十年九旱,旱涝交替是魏县历史上的自然特点。全县92万亩耕地靠天浇田,粮食产量十年九不保。

  “不过,现在可方便多了,也便宜多了。虽然这几年旱情比较重,但是心里一点都不慌。”站在田边,房清泉显得轻松愉快,“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把水泵放进灌溉渠抽水浇地浇果园。”

  原来,魏县人意识到,即使节水,农业生产也必须开采地下水。只有引进外来水,才是解决地下水超采的治本之策。

  为此,魏县积极开辟水源,先后引蓄岳城水库水源、实施引黄工程、提高引提卫河水能力,每年引调水近1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外来水不仅要引得来,还要蓄得住、用得好。”这是魏县水利局局长高章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以来,魏县先后维修新建渠道、闸、桥、涵125条(座),对全县两个大型灌区和278公里灌排渠道进行恢复整修,扩大地上水灌溉面积21.3万亩。同时,适时调度引黄沿线20多个扬水站点及1000多台机泵,抢引蓄引黄河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引黄、引卫、引岳三大水源,形成了“河渠连通、引蓄得当、灌溉成区、排涝成系”的水系网络,让魏县地上水灌溉效益明显,全县地上水灌溉面积覆盖到46万亩。

  高章文介绍,近年来魏县引进外来水,农民最受益,原来浇地一亩需要50-80元,现在只需要20-30元。农民群众多年祈盼的“丰产不望天”的愿望得以实现。

资讯 视频 文化 科技 体育 娱乐 旅游 原创 财经 美食 分类 人才招聘 汽车 建材家居 房产 返回首页 视频

地址:邯郸市水院北路甲23号 客服热线:400-707-4888 经营许可证:030030号
邯郸之窗  www.hdzc.net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在线交流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通信管理局ICP证:冀B2-20080045 冀ICP备120155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