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您来到邯郸之窗! 
资讯 视频 文化 科技 体育 娱乐 旅游 原创 财经 美食 分类 人才招聘 汽车 建材家居 房产 返回首页

武汉江城守堤人18年两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

来源:京华时报编辑:大洋2016-07-11 11:02:39
分享: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夕阳斜照的武汉龙王庙公园内,传出高亢悠扬的歌声。与公园隔着一条滨江大道的龙王庙闸口,江汉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守在一堆沙袋之上。1998年抗洪和此次武汉防汛期间,两次签下“生死牌”的唐仁清和李建强一周没有离开过闸口,和其他的防汛工作人员一起守着堤坝,守着这个城市里的人。

  江 两江造就一个城市

  武汉,又别称江城,依江而建城。

  按照唐仁清的说法,长江成就了武汉,武汉也改变着长江。

  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以后,进入东部的平缓区域,江水流速也开始变慢。两江在此交汇,江水裹挟着上游大量的泥沙在此处沉淀,形成了广阔的江汉平原。为武汉地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壤和用水,两江广阔的水面也为当地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处于东部西部的交通要塞,被誉为“九省通衢”。

  《武汉地方志》中记载,武昌和汉口最早形成城市群,在我国历史上,该处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历来广受关注。但汉口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片沙洲,其中水流纵横交错,除少数渔民在此居住之外,鲜少有人在此定居。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开始沿着今天的线路基本稳定下来,居民也开始在此长期居住。

  为了对抗肆虐的洪水保护居民,1635年,明朝汉阳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汉口第一条长堤——袁公堤。该堤修好之后,使得汉口街市得以向纵深发展,堤内的湖泊洼地也逐渐被街市取代,并形成了汉口第一条正街。少了水患之忧,又坐拥码头便利,江汉平原上的稻米便顺着长江的“黄金水道”运送到汉口,汉口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跃成为湖广漕粮的储存与转运中心,跻身明代“四大米镇”之一,商贸之盛远超武昌、汉阳。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汉口修建了张公堤,不仅从更大范围里解除了武汉水患,更为大武汉的城市发展定下了大格局。武汉真正从贸易小镇开始走上了“东方威尼斯”的大都会之路。

  城 居民对洪水早已习以为常

  靠水利之便发展起来的武汉,并不能彻底避免江河洪水对他们带来的威胁,但是武汉人也对洪水习以为常。

  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1931年8月,长江发生大洪水。由于7月份长江流域降雨量超过常年同期一倍以上,致使江湖河水盈满,湖北70个县中就有50个县受灾,武汉市被淹达100余天,造成33600人死亡,被称为“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纪录的大灾”。1998年,连续3个月的雨造成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

  “武汉人对水的感情很复杂,既靠水为生,又受水之害。”53岁的唐仁清自幼在汉江水边生活,并担任龙王庙闸口负责人,他与武汉的江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长江和汉江也有着自己难以说清的感情。1998年,他担任堤防所所长,在参加抗洪时与同事签下“生死牌”,宣誓“人在堤在”,做好了随时以身护堤的准备。在他的理解中,长江和汉江既塑造了武汉的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着武汉人的生活和思想。据唐仁清介绍,武汉有一种独特的“竹床文化”。武汉人邻水生活,夏季天气酷热,在电力尚不发达的年代,每年夏天的傍晚,居民都会抬着竹床到江边,取江水冲刷竹床降温驱暑。同时,武汉经常经历暴雨和洪水,居民对洪水也习以为常,很多老人都具备着防洪防水意识。

  美国人罗威廉也曾在他的专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写道,“实际上,洪水侵袭已经成为汉口生活中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了,大众的反应已经形成了模式:堵塞水口,沿大堤安置好水车,准备好疏散用的高地,当地的善人会在城市的通衢上架设临时桥梁,较穷的人驾着小船去摆渡市民。重要的是,全城的人都在为新的一年里恢复城市而出钱出力。”

  堤 龙王庙闸口首当其冲

  1985年,唐仁清从城建学院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着防汛工作。从1989年被调派到龙王庙,直到今天,他一直守候在龙王庙闸口。1998年抗洪后,他也参与了对龙王庙附近堤坝的建设工作,“像对自己家一样熟悉堤坝的每一个地方”。

  龙王庙位于汉口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左岸,自古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因市民在这一带修庙祭神祈福而得名。据《汉口竹枝词》记载,明洪武年间,汉水改道由沌口改为龙王庙出口,龙王庙地段,河面狭窄,岸陡水急,船多倾覆,素以险要著称,故有人修筑龙王庙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

  唐仁清介绍,汉江流经湖北境内时,上游河道宽阔,汇入长江时河道变窄,下游水面很容易上涨。同时,汉江东行至龙王庙地区时,河道向南侧弯曲,龙王庙堤坝受到水流的冲击较大。此外,汉江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再加上江水冲刷,在每年汛期,汉江北侧的龙王庙首当其冲,受到洪水的威胁也最大。与龙王庙堤坝一路之隔,便是繁华的汉阳城区,一旦出现溃堤,整个汉阳甚至整个武汉都将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

  在1998年之前,龙王庙属于武汉市水运公司的专用码头。1998年出现洪水以后,武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江堤和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龙王庙也取消了运输的功能,保留闸口并重立了龙王庙石碑,将该处改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武汉市在2005年恢复重建龙王庙公园,其临江、临街地域以人工造坡的方式,被整体叠加抬高。目前,在新建的龙王庙公园内,一块镌刻着汉口源点来历的石碑注明,“龙王庙是汉水入江之口,乃武汉之地标,汉口之源点”。“明代成化年初(约为1465年~1470年),连年大水,汉水自郭茨口下改道,于龙王庙与南岸嘴间形成唯一入江之河口,即汉口”。

  人 守堤人誓与大堤共存亡

  “武汉依江而建,难以避免洪水的影响。但人不能任由洪水肆虐,利用水的同时也要控制水。堤坝连接着城市和江河,利用水的同时又要保护居民。守堤人,就是要在洪水威胁城市的时候,站在岗位上守护城市和堤坝的人。”

  7月2日,在龙王庙闸口,立起来一块10人签名的“生死牌”,其中唐仁清和李建强的名字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两个名字在1998年抗洪期间,同样出现在龙王庙闸口的“生死牌”上。18年前,唐仁清是当时的堤管所所长,李建强是堤管所的工作人员。18年后的今天,唐仁清担任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和同事李建强一起站在防汛抗洪一线,担起了值守闸口的重任。

  唐仁清回忆,18年前,在第四次洪峰即将来临时,防汛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已经一个多月,身体和意志都开始出现疲惫的状态。为了激励同事继续坚守岗位,唐仁清和同事在每日水情公示栏中写下了“生死牌”: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当时汛情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溃堤的情况,写下‘生死牌’,就意味着真的要随时准备牺牲了。”

  今年6月30日开始,长江武汉关水位上升,唐仁清就和其他防汛人员到达龙王庙闸口,安排防汛工作。7月2日,长江武汉关水位突然上升1.3米。按照唐仁清的介绍,水位暴涨1米以上,对防汛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龙王庙的河床土壤是粉细砂,地表层又是杂填土,透水性较强,散浸、管涌等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虽然堤坝在1998年之后进行了修整,但是如果防护不到位,仍然随时可能出现溃堤的情况。再次签下“生死牌”,也是为了鼓舞防汛人员,给市民一个信心。

  目前,长江武汉关水位已经稳定,但仍处于高水位状态,超过警戒线1米。唐仁清和其他守堤人还坚守在龙王庙闸口,“生死牌”就立在他们的岗位旁边。

资讯 视频 文化 科技 体育 娱乐 旅游 原创 财经 美食 分类 人才招聘 汽车 建材家居 房产 返回首页 视频

地址:邯郸市水院北路甲23号 客服热线:400-707-4888 经营许可证:030030号
邯郸之窗  www.hdzc.net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在线交流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通信管理局ICP证:冀B2-20080045 冀ICP备120155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