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摸底“僵尸企业” 纷立化解落后产能“军令状”
“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存在的企业。去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处理“僵尸企业”,国家给出明确时间表,全国各地也已经对“僵尸企业”清退任务的紧迫性达成共识。人民网多路记者在各地两会上了解到,不少省份已对“僵尸企业”进行了前期摸底,初步确定本地“僵尸企业”数量,各地具体的出清方案也在抓紧制订之中。
数据显示,目前甘肃省有110余户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负债超过1500亿元。2015年,甘肃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行业闲置产能分别达到500万吨、400万吨、200万吨和74万吨。
山东方面的“僵尸企业”摸底情况显示,山东省初步确定了448家“僵尸企业”,其中处于停产状态的占80%。“由于‘僵尸企业’概念提出不久,各地对其标准和未来政策把握不准,提报时还有顾虑,实际数量应当多于目前提报数。”山东省经信委主任钱焕涛表示。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根据前不久的统一摸排,全省共有1049家企业达到国家特困企业标准,其中包括126家规模以上企业。
根据中央“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要求,尽管各地还未明确对这些“僵尸企业”具体的出清时间,但都表态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停止对其各种形式的保护。
在钢铁大省河北,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并下达“年内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800万吨、水泥150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的硬性指标。
浙江省省长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浙江将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宁夏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引导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
代表委员热议:对“僵尸企业”实行“安乐死” 尽快让其入土为安
“化解过剩产能,是走到转型升级关键节点必须直面的问题。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实现市场出清,实际上正是化解产能过剩、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河北邯郸市发改委主任高和平代表表示,只有坚决地处置“僵尸企业”,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才能为未来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除发表对“僵尸企业”的看法,各地代表委员们也纷纷为怎样处置“僵尸企业”支招。
大量的“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与地方政府的补贴、银行贷款的“供养”密不可分。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包头市副市长安润生表示,各级政府要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保护,司法部门要依法给企业的市场化破产创造条件,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出台落实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
针对兼并重组,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市经信委主任黄国富建议,要鼓励发展并购贷款,并进一步放宽适用条件;发展产业并购基金及其二级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担当推进器和整合平台;探索建立并购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激发银行开展并购贷款的积极性。
各地清理“僵尸企业”,既要痛下决心,也要防范风险。对此,河北社科界委员表示,全国层面而言,伴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失业潮”可能出现。因此,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尤其要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
宁夏有代表也表示,在坚决出清“僵尸企业”的同时,要做好甄别工作,对于有市场和关键技术、能耗水平低,在行业内居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应该给其一条自生之路,鼓励企业重组、整合、转产、循环改造。